守艺人的指尖艺术走近市级非遗东昌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8/5913673.html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琦通讯员高梦

面塑艺术,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中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面塑传承一般是口传身授、祖辈相传、师徒相传。多年以来,市级非遗——东昌面塑的四代传承人一直从事和传承面塑艺术,不断提高、创新面塑技艺,使得东昌面塑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在水城大地上不断发展。

千年传承绵延至今

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人物等具体形象,这种手工技艺被称为面塑。

据史料记载,面塑艺术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可谓历史深远。南宋《东京梦华录》中有对捏面人的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能吃,谓之“果食”。

后来,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昔日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坐于街头,取一面团,捏制成各种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光绪年间,东昌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孙景仓的祖辈就是靠捏面人为生,被当地人称为“面人孙”。

后来,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翻新,许多王公贵族不惜花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在自家案头。部分面塑登堂入室、身价倍增,面塑整体发展水平呈现出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及技巧日臻完善。

如今,东昌面塑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了艺术的殿堂。

手随心动妙手生花

一位佳人端坐于石凳上,着红色裙裾、黄色披衫,脖颈上挂着珍珠项链,颔首低眉,一只手放于脸庞一侧,翘着兰花指……这是孙景仓捏制的面塑仕女,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切等技法,就连仕女的眉毛、睫毛都是面团捏出来的,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妩媚动人。

“面塑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孙景仓介绍道,“面团可塑性强,但是想捏出活灵活现的造型并非易事。”

在捏塑过程中,手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捏出四肢,配以相关的道具“画龙点睛”。手随心动、心手合一,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就完成了。

面塑艺术世代相传,但是传统面塑有其固有弊端:由于材料不易保存,长时间存放会发霉、变色、干裂。孙景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和摸索,将甘油、防腐剂或者胶粉加入面粉里,搅拌均匀,然后取面捏制,确保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

熟能生巧推陈出新

面塑的制作不仅要熟能生巧,还要大胆创新。通过学习和研究,孙景仓创新推出真人版面塑,只需一张照片,就可捏制出活灵活现的面塑造型。

市场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孙景仓在旅游景点、酒店、商场等人流量密集区设立面塑销售点,开展宣传推广。“面塑是一种集观赏、收藏于一体的民俗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孙景仓说。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孙景仓捏制的吉祥物“福娃”销路很好。

为了更好地传承面塑技艺,孙景仓在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兴华路小学等学校开展面塑非遗课程,面向爱好面塑艺术的年轻人开展高级面塑肖像培训课程。

“现在,很多学校都引入了面塑体验课程,孩子们做的多是真人面塑。”孙景仓说,通过实操前的简单学习,孩子们掌握了面塑艺术的基本知识,能制作出远远超出自己预期的面人。当学生们把亲手制作的面人拿在手里、挂在包上时,一颗宝贵的文化种子便“种”进他们的心田。

东昌面塑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还需要市场化推广;不仅需要坚守的勇气,还需要创新发展的魄力。孙景仓说:“虽然传承东昌面塑任重道远,但是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我将不遗余力地做好东昌面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承工作,守住这门老手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