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为了让自己制作的面塑“神兽”早日走进中小学课堂,手艺人侯德强连着熬了好几宿。继去年为盲人协会特制可触摸地图后,他又加紧创作出取材自《山海经》的这批“神兽”,他希望源自老祖宗的面塑技艺更多走进当下生活。
面塑俗称面花、花糕、捏面人,指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动物、器物的传统手艺,早在汉代便有文字记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都有流传,经过千年演变,它已跻身民间艺术殿堂,汇入中华文化。
自打从街边拜师起,侯德强钟情面塑制作二十载,他深研技法,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形成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指尖,绽放出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每一个作品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拥有自由的灵魂。
在他的理解中,面塑并非陈旧的老手艺,而应担负起教育功能,吸收本土传统的营养,打捞历史文明的遗珠,持续拓展素材,与潮流同行。
街边拜师
单从外表判断,侯德强和“手艺”二字相去甚远,他敦厚朴实,指节粗壮。但只要坐在工作室的案板前,这个相貌平平的中年人瞬间就能施展出技艺的魔法,几块染色面团在他的双手间摇身一变,化作飞禽走兽或是神仙精怪,须张角舞,栩栩如生。
侯德强和面塑艺术的缘分,始于偶遇。进入21世纪后,高楼占据了城市民居的主流,昔日手艺人在胡同间穿梭,吆喝着兜售面塑的场景,大多消逝为历史的陈迹。但年年初,侯德强在街边看到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操山东口音,推二八大杠,车后拴个箱子,插着形态各异的面人成品,充作广告。
每个面人叫价仅两元,孩子们看着新鲜,纷纷围拢上去,七嘴八舌提着需求:有要个孙悟空的,有要个猪八戒的,还有想要个生肖的。男子收了钱,从箱子里取出五颜六色的面团,印、捏、镶、滚,十指翻飞,宛若天成,小豆丁们接连获得了心仪的面人,爱不释手。
侯德强在旁观察,默不作声,等到这波顾客散去,他才凑到跟前,提出想要向对方学习面塑技巧,结果被一口回绝。侯德强告诉笔者,学艺的念头起源自《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里面描述了我国很多老手艺濒临失传的严峻现实。从小爱玩泥巴,会点儿手工的他油然升起为传承出份力的责任感,但苦于难寻引路人。
好不容易遇到位老手艺人,但对方并不愿收他为徒,理由很明确:我东奔西走地卖面人,在北京就待五六天,哪里有时间收徒弟?手艺要下苦功夫,你个小年轻就别心血来潮了。侯德强再三请求,还提出要给对方包个旅馆住,等他出工归来后学习,绝不耽误师父挣钱。看到满满的诚意,老手艺人终于点了头。
当时侯德强刚来北京打工,经济拮据,给对方付旅馆的住宿费消耗了他半个月的工资。第二天下午五六点,侯德强真的开始跟随学习面塑,从和面到塑形,老手艺人现场演示步骤,侯德强观察模仿。刚上手时,面团总是不合格,要么过软,要么太硬,捏出的东西也是千奇百怪,不成形状,但他没打过退堂鼓,不懂就问,调整修改,逐渐开窍。
看到年轻人的坚韧和毅力,老手艺人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还向侯德强讲述了面塑现存的艺术流派:一派兴盛于他的老家山东菏泽,此地被誉为“面人之乡”,由于处在黄河流域,天灾频发,为了祈祷风调雨顺,菏泽人用面捏作三牲,供奉神灵,这些民俗用品在乡野里自生自长,演进成为民间工艺品。一派是由北京汤子博开创的“面人汤”。还有一派是以上海赵阔明为代表的“面人赵”。
不出五天,老手艺人要前往外地谋生,临行前,他嘱咐侯德强:我教你的只是基础知识,一代“面人汤”已经过世,但他有个女学生叫董凤岐,面人做得漂亮,如果有机会,可以找她继续学习。虽然这位民间老手艺人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姓氏也模糊不清,但他用那双在江湖漂泊中皴裂发皱的手,牵着侯德强敲开了面塑的大门。
之后十几年,侯德强专注于一个人的修行,试验材料配方,攻克面塑难保存的短板,“传统面塑都是在街边叫卖,要瞬时可取,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小麦粉、蜂蜜、白糖,通常用多加水来保证面团松软度,以便操作。可水一多,过两三天作品就裂开了。我在制作面塑时,有意识地少加水,添加淀粉让原料更油润,去接近橱窗工艺品的雅致感,另外也会加点甘油,起到防裂功能。”
年,经由同行引荐,侯德强终于联络上了面塑大师董凤岐。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陶瓷系后,师从“面人汤”汤子博学习面塑,同时掌握了绘画、民俗、雕塑知识。和那位菏泽老手艺人一样,董凤岐也热心指点后生,对于侯德强的作品,她提出要在人物比例、对称和肢体部位更讲究些,使其获益良多。
侯德强说,无论是乡野偏好的粗拙热烈、简练生动,还是学院欣赏的观察细致、动态传神,都是前辈们心血凝结的风格特征,他希望通过兼收并蓄,促进创作的精品化。
时代新风
今年春节,侯德强共张罗了两桌年夜饭:一桌在客厅,与父母妻儿大快朵颐;另一桌在工作室,八只面塑老鼠团团围坐,酒酣菜饱。
这件名为“家宴”的面塑作品妙趣横生,无论是老鼠、菜品还是餐具,都活灵活现,细节显示出创作者的巧思:八只老鼠并非机械复制,辈分、性别、年龄一目了然:老鼠爷爷蓄着白胡须,陶醉地抿着小酒;老鼠奶奶系着围裙,儿孙俱归的喜悦淹没了操持饭菜的苦累;老鼠孙子摆弄手机,展示了青少年对于电子产品的痴迷。此情此景,分明是个中式三代家庭的微缩版。
谈到创作初衷,侯德强说:“在中国的文化中,春节寓意团圆,尤其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只有在这一天,无论何方定居,不管境况好坏,游子们都怀有同样炽烈的归乡之心。今年是鼠年,我便用老鼠作为主角,体现普遍的家庭意识。”
盘碗安放家常味道,桌椅点缀东方元素。“家宴”上既有芸豆卷、艾窝窝的甜蜜软糯,又有干烧鱼、红烧肉的肥腴膏脂,大圆桌呈硬木棕色,小瓷盘绘青花纹路。面塑做了媒介,承载着侯德强的积淀。
宴席是侯德强反复表达的主题,年中秋,他创作出了《广寒宫夜宴》。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直接助推了面塑艺术的发展,在八月十五捏个兔子、月亮、嫦娥,是艺人们的基本功,侯德强却不想落俗套,他精心安排了四人宴——让“三星”和嫦娥一起过节。
“民间素来有对月祈福一说,祈福就是许愿,希望未来的日子越过越舒坦。福、禄、寿代表了好运、富足和长寿,是我们中国人喜爱和熟悉的三个神仙,他们和嫦娥同在天庭‘当差’,同事聚会也说得过去。”侯德强如此解释。
在他看来,面塑艺术既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又要顺应时代新风。对于传统内容,侯德强认为要辩证地接受,比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这类在封建时代被普遍推崇过的道德典范,在今天看来落后腐朽,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冲突,他向来拒绝用面塑宣扬。年,新版“二十四孝”发布后,侯德强以系列作品表示了欢迎。“它剔除了自伤自毁的糟粕,展示了我们对于孝文化的批判性传承。”侯德强说。
这套作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全面表现了对老年群体身心的关怀:医生握着听诊器,坐在家属陪同的老人旁边,仿佛正在详细询问身体状况,这是“定期体检、做好预防”;身着校服的小学生站在一旁侃侃而谈,满面笑容的两位老人侧耳聆听、欣然鼓掌,这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一对身穿大红喜服的老年男女接过道贺的花束,这是“婚姻情感、悉心体谅”;孩子搀扶老人前往科技馆参观,这是“破除迷信、净化思想”……
他希望面塑不仅是门传统手艺,还能伴随时代观念的进步,推陈出新。
神兽天团
这几天,侯德强正忙着整理《塑山海》初稿,这本图集收录了他制作的个《山海经》神兽面塑,近期将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
侯德强对于《山海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