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团队与通心络胶囊的“缘分”,张运院士回忆道:“对于通心络的研究,其实起始于20年前。”当时团队开展的研究项目想要观察有哪些已知的药物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并通过动物研究收集一些客观证据,因此想找到一个代表性中药。而彼时通心络胶囊被发现有抗心绞痛作用,于是便被团队选为研究对象,与辛伐他汀进行对比研究。
张运院士团队所在的心血管实验室为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持续致力于心血管重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美国生理学杂志》编辑部评价通心络“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也是影响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基石,他汀类药物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了良好疗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即使采用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有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的残余风险。因此,进一步寻找和验证可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还是很庆幸的。”张运院士坦言,事实上,当时选通心络胶囊是带有风险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一中药是否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但源自于一个博士研究生的兴趣,实验室开始了由研究者发起的对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引路者。初次探索收获了较好的结果,也进一步引发了团队深入研究的兴趣,张运院士直言,虽然后续接力开展通心络胶囊研究的博士生一开始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但真正走进去后发现这是一个广阔天地。
经过团队大量的细致工作,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年,张运院士团队开展的“中药通心络剂量依赖性增强易损斑块稳定性:与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比较研究”的论文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全文发表,其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缩小斑块体积、降低斑块破裂风险,从而降低心梗、脑梗的发生风险。
《美国生理学杂志》编辑部评价通心络“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张运院士指出:“《美国生理学杂志》是美国的主流杂志,既往从未刊登过中医药相关的研究,从我们的这篇文章开始,这一杂志对中医药研究开启了大门,随后又接收发表了杨跃进教授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心肌无复流的基础研究文章。因此,我们的这项工作不仅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更是打开了通向美国主流杂志的一扇大门。”
CAPITAL研究“应运而生”,通心络干预动脉斑块研究获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为证实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有效,研究团队又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其中,由中医院杨跃进教授完成的“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显著降低了心梗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但当时仍缺乏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证据,直到后来CAPITAL研究的问世,为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循证依据。
对于项目名称中“CAPITAL”的由来,张运院士也讲出了他的初衷,放眼世界,中国是中医药的“首都”。因此,对于这项由中国团队完成的中药通心络临床研究,自然就是中医药的“CAPITAL”研究。
于是,为明确通心络胶囊治疗能否通过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延缓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这医院张运院士团队牵头、国内35家中心参与开展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应运而生。
“对CAPITAL研究的设计,当时团队下了很大的决心,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对于最初的这个决定,因研究是在他汀治疗的基础上,评估加用通心络胶囊是否能增加临床获益,研究结果很难说,甚至可能会失败,一旦失败,那对通心络来说将可能面临丢掉市场。张运院士说,他当时确实捏了一把汗。但吴以岭院士对通心络胶囊充满信心,也很有魄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CAPITAL研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试验结果!研究显示,对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的进展。
张运院士对研究结果进一步解析道:“研究能够得到显著结果,团队非常惊喜,因为我们检验的是通心络胶囊在西药基础上增加的疗效。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心络胶囊减少了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减少,这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年,CAPITAL研究的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引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