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涂快固胶无溶剂复合探讨之四关于机械压合

一、“两性”关系状况是无溶剂复合的命门

所谓“两性”关系是指胶黏剂的混合均匀性和固化充分性。

根据双组分胶的机理,二者的关系是:固化充分性是达到复合质量要求的前提,而它又首先取决于混合的均匀性。混合均匀性是固化充分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二、如何实现混合均匀性?

在普通胶复合中,利用自动混胶机对双组分胶进行“静态混合”。在快固胶复合中,利用复合机的复合机构进行“机械压合”。两种在原理、控制方法、控制结果(均匀性)上有何差异?如何正确了解两种混胶的内在区别?

“混胶——涂布——复合”真的是一次性混胶吗?

不是!实际上是3次(3阶段)混胶。这一点无法从字面上理解,只能从胶液运动及传递过程分析。

A.静态混合:这是第1步,由自动混胶机完成。利用静态混合管对A胶和B胶进行进行2n混合(n为静态混合管节数)。举个实例,n=12(节),则N=次,即理论上两种胶液通过静态混合管可以混合多次。

B.转移涂布:这是第2步,由复合机涂布单元完成。从转移钢辊、转移胶辊、涂布钢辊和涂布胶辊进行第二次混合。在这一过程中,转移钢辊→转移胶辊→涂布钢辊两次差速碾合,从涂布钢辊→基材→涂布胶辊之间1次同速转移,因此这里总共包含了3次碾压和转移的过程。

C.复合碾压:这是第3步,由复合单元完成,在复合钢辊→基材→复合胶辊之间完成1次同速压合,其实在局部也是一个混合的过程。

那么,这三种混胶方式有何差异?

A.静态混合:由伺服电机驱动齿轮泵驱动的强力混合。

B.差速碾合:由伺服电机驱动转移钢辊、转移胶辊、涂布钢辊差速转动,实现对胶膜的强力碾压和减薄,其中包含了剪切和挤压组合的复杂运动。

C.同速压合:由复合电机驱动在复合钢辊+基材+复合胶辊之间完成的同速贴合。其在理论上是纯滚动,但实际上包含了径向直压为主、周向和横向局部碾压(如胶辊变形形成的接触宽度和凸包)的复杂运动。

总体上看,静态混合、差速碾合是相对可靠、更加精确的受控过程,而同速压合是相对随机和模糊的控制,无法精确控制。

三、双边涂布的分层固化现象

在快固胶固化过程中,胶液固化其实是不均匀、不同步的。这一点与普通胶有明显的差异。

分层固化示意图

两组分的胶液从接触开始,相互渗透和流平即开始,而稍后固化过程与之同步发生的。导致的结果就是,表层先固化,形成阻隔层,阻碍流平和相互渗透,形成由表及里分层固化的现象。而固化层会阻碍胶液进一步的混合和固化。

静态混合与机械压合的比较

项目

静态混合+普通固化

机械压合+快速固化

过程是否受控

受控

基本不受控

混合均匀性

主要取决于静态混合次数。

n节的静态混合管,理论混合次数为2n。

多因素、模拟控制,无确定的数据关系。

理论上无法提升。

控制因素

可以单因素、数字化控制‘

理论上,混合均匀性可以无限制提升,只要增加混合管节数即可。

取决于诸多因素,如涂布厚度及厚度均匀性、基材厚度及均匀性、墨层厚度及高差、复合压力、收卷压力等。

固化与流平

慢固化,可以充分流平。

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流平。

快固化,可能阻碍流平。两组分界面首先混合、反应和固化,其它层面相对滞后。结合面由于快速固化,只能数分钟流平(后续流平艰难),可能形成阻隔层,阻碍其它层面胶液的流动和渗透。

固化均匀性和充分性

胶液在涂布前已充分混合,两组分反应与涂布状态无关,即任意涂胶量均可反应固化。

反应固化状况与复合压力(当大于一定值时)、收卷基本无关。

各区域、各层面两组分胶反应和固化同步,且各区域均匀。

各区域、各层面混合均匀性和固化并不相同,而且混配比也不相同。墨层厚度不同、涂胶厚度不同、复合后胶膜厚度不同,混配比不同,而且没有任何区域混配比相同。

结论:

从理论上看,快固胶的“涂布——复合+混合”方式不如“混合——涂布——复合”可控可靠。

双边涂布的固化从理论上看在各个区域或层面上是不同的,即是一个渐变固化的过程。

就目前技术控制手段看,存在者至少两重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混配比可能不受控或不均匀、固化可能不充分,即存在“虚混”和“虚固化”的风险!当涂布量越大时,上述风险的概率也越大!

双边涂布实际上存在单胶和涂胶基材之间选择性对应关系,即存在方向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