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研究武昌鱼宰后4冷藏条件下品

《肉类研究》年6卷期刊载了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董轶群、牛素敏、罗鑫、谢定源论文《武昌鱼宰后4℃冷藏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该论文由:“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YFD);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JC01)资助。

武昌鱼生长速度快、饲料效率高、易于养殖,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且下腹部尤其肥美,适合清蒸和红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鲜鱼的贮藏时间有限,受到氧化、微生物、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鱼肉的品质下降、营养价值降低。低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和酶的作用,更好地保留鱼肌肉蛋白的完整性和功能特性。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董轶群、牛素敏、罗鑫、谢定源通过对武昌鱼宰后4℃冷藏条件下72h内僵直指数、质构、pH值、持水力、白度、5’-三磷酸腺苷(5’-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探究武昌鱼的品质变化规律。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僵直指数的变化

武昌鱼宰后0~2h内僵直指数增长较缓,这与鱼体内的糖原及ATP含量有关,肌浆中Ca2+含量较少,形成的肌动球蛋白复合体也较少。随着ATP含量的下降,大量Ca2+不再被肌纤维所阻隔,肌浆中的肌动球蛋白复合体增长速率加快,表现为僵直指数增加。宰后6h时僵直指数为(62.9±7.0)%,肌动球蛋白复合体含量最高时达到最大僵直,随后僵直指数下降。冷藏24h后,武昌鱼的僵直指数为(2.68±1.41)%;48h后的僵直指数为(2.78±1.87)%;72h后的僵直指数为(18.56±1.24)%。由僵直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可以推测武昌鱼宰后6h由僵直期进入成熟期,鱼体变软,僵直指数降低。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质构的变化

武昌鱼的初始硬度为(.40±.92)g,在宰后0~4h内,鱼肉的硬度无显著差异,在6h时显著增加,达到最大值(.15±59.22)g,8h之后硬度下降,与僵直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可以认为鱼体在6~8h开始解僵,进入成熟期。同时,武昌鱼的硬度与僵直指数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性(r=0.,P<0.01)。胶黏性和咀嚼性在宰后6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79±.52)g和(.50±.88)g,与硬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胶黏性在宰后10~12h发生明显变化,从(.42±89.71)g降低到(.27±.2)g,且在24~72h内无显著变化。咀嚼性则在宰后6~8h从(.50±.88)g降低到(.82±11.22)g,且在12~72h内无显著变化。黏性和凝聚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黏性从最初的(51.±8.11)g·s降低到(5.44±8.7)g·s,凝聚性从0.45±0.05降低到0.9±0.0,且差异不显著。弹性和回复性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武昌鱼体型扁平,剪切的肌肉组织厚度较小。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pH值的变化

武昌鱼在宰后72h内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刚宰杀的武昌鱼pH值为7.16±0.06,在宰后6h内pH值明显下降,可能是由于鱼体内糖原的分解,在宰后第6小时达到最低值6.58±0.04,随后pH值在6~72h内呈上升趋势。且从曲线的斜率变化来看,宰后0~6h内pH值下降趋势明显,6~24h内上升趋势较缓,斜率小于0~6h,24~72h内上升趋势不明显,斜率最小。此外,武昌鱼的pH值与僵直指数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性(r=-0.,P<0.01)。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持水力的变化

刚宰杀的武昌鱼持水力为(25.68±1.66)%,在宰后0~6h逐渐下降,6h时达到最低值(16.64±1.7)%。随后在6~12h持水力呈上升趋势,在12h时达到最大值(8.5±0.74)%,此时鱼肉的持水力最强,随后宰后12~24h持水力显著下降到(21.8±0.82)%,且24~72h持水力几乎不变。在宰后0~6h,武昌鱼处于僵直状态,6~12h鱼体开始解僵,进入成熟期,持水力增加,可见解僵有利于武昌鱼持水力的提高。在冷藏条件下武昌鱼持水力大小与僵直时间有主要关联,当武昌鱼处于僵直期,组织肌肉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差,当武昌鱼进入成熟期,其肌肉组织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强。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白度的变化

鱼肉的最初白度为4.2±0.2,宰后6h时白度降低到41.2±0.9,宰后12h时为9.81±0.26,72h时达到最小值8.02±0.2。可见,武昌鱼鱼肉的白度在宰后6~12h内下降较快,变化量约.51,12~24h内白度下降较慢,变化量约1.79。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ATP及其关联物含量及K值的变化

武昌鱼冷藏过程中ATP及其关联物含量及K值的变化

武昌鱼宰后ATP的初始含量为(1.0±0.22)μmol/g,ATP在宰后2h时的含量高于其他10个时间点,达到(2.46±0.21)μmol/g,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72h时降低到(1.04±0.25)μmol/g。ADP含量从最初的(5.27±0.28)μmol/g降低到(4.45±0.15)μmol/g,而AMP的初始含量为(1.68±0.06)μmol/g,最大值为(2.72±0.1)μmol/g,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宰后72h时降低到(1.24±0.06)μmol/g,与ATP变化趋势大致相同。IMP的初始含量为(99.42±1.22)μmol/g,宰后0~4h内呈上升趋势,4h时含量为(.15±5.81)μmol/g,在0~72h贮藏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宰后72h下降到(78.7±7.67)μmol/g。HxR的初始含量为(4.80±0.45)μmol/g,在0~72h内HxR含量不断增加,72h时增大到最大值(16.04±0.49)μmol/g,且0~12h内增加幅度大于12~72h。Hx的初始含量为(0.94±0.01)μmol/g,宰后6h时含量为(2.76±0.70)μmol/g,宰后6~72h内显著增加,在72h时达到最大值(11.47±0.25)μmol/g,在6h以前保持在较低水平。

武昌鱼刚宰杀时的K值为(7.59±0.45)%,宰后24h时K值为(18.90±0.5)%,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K值不断增加,宰后72h时达到最大值(5.72±4.9)%。宰后0~24h内,K值低于20%,宰后6~72h内,K值低于40%。鱼类宰杀后的初始K值与宰杀方式、宰前温度、鱼的种类等有关。通常情况下,刚宰杀的鲜鱼K值小于10%,K值小于20%时处于一级鲜度,20%~40%处于二级鲜度,大于60%处于腐败初期。由此可以认为,武昌鱼在宰杀后24h内处于一级鲜度,宰后72h内保持在二级鲜度。

结论

对武昌鱼宰后4℃条件下冷藏72h内的僵直指数、质构、pH值、持水力、白度、ATP及其关联物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武昌鱼在宰后冷藏6h肌动球蛋白复合体含量最高时,僵直指数达到最大值,随后僵直指数下降;宰后0~4h武昌鱼的硬度无显著差异,在6h时差异显著,8h后硬度开始下降,胶黏性和咀嚼性同样在6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黏性和凝聚性在72h内变化明显,但弹性和回复性变化不大;武昌鱼宰后pH值迅速下降,由初始值7.16±0.06降低至最小值6.58±0.04,随后逐渐上升;持水力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6h时最低,此时肌肉组织保持水分的能力最差,应尽量避免在此时间段内对武昌鱼进行加工;武昌鱼宰后初期白度下降较快,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白度最终下降到8.02±0.2,影响鱼肉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武昌鱼宰后24h内,K值保持在20%以内的一级鲜度范围内,在24~72h内仍然保持在20%~40%的二级鲜度范围内。

引文格式:

董轶群,牛素敏,罗鑫,等.武昌鱼宰后4℃冷藏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J].肉类研究,,6():2-7.DOI:10./rlyj---2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