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川恒”)的年产10万吨磷酸铁项目建设基地土地平场工作已完成,这距离该公司签约投资建设“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仅两个月时间。
“倒排工期加紧建设,预计明年5月开始陆续投产,力争年底达到年产20万吨的生产能力。”贵州川恒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黄中权说。
今年9月,福泉市政府与贵州川恒签订合作协议,由贵州川恒及其控制成员企业或招引的其他相关投资主体,在福泉市投资建设“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
随着电池材料产业不断兴起,磷酸将大量应用于新能源材料方向,作为传统的磷化工企业,贵州川恒瞄准新能源材料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
虽然贴着“传统”标签,但进入新能源材料“赛道”,贵州川恒也有多重叠加优势。“我们不仅拥有5.3亿余吨的优质磷矿资源,同时还掌握着先进的半水湿法磷酸技术和半水石膏制胶凝材料充填技术,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其中,公司特有的半水石膏制胶凝材料充填技术成功解决了磷石膏消化利用难题,为磷化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公司大规模磷酸生产和新能源材料转型提供了基础保障。”贵州川恒董事长吴海斌表示,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前景可期。
据介绍,福泉“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分两期,建成投产后,贵州川恒将在全省形成年产万吨以上的磷酸铁、年产20万吨食品级净化磷酸、年产4万吨电池用六氟磷酸锂产能。
为了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贵州川恒还与下游客户国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和国轩控股的市场基础,共同规划建设不低于每年50万吨产能的电池用磷酸铁生产线。后期,贵州川恒将利用磷矿中丰富廉价的氟资源,延伸发展电池用氟材料,不断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赛道。
吴海斌表示,接下来,公司将充分发挥在上游磷化工的一体化优势,积极布局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产业,丰富磷化工产业链的产品布局,抓住新能源市场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展,满足国内外对磷酸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走出贵州川恒生产区,办公大楼上“打造电池用磷酸铁世界龙头”的口号格外显眼,这是贵州川恒的愿景,也是决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婷婷陈露
编辑杨羽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