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陈桥兵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次特别独特的权力更换,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取后周年幼皇帝而代之,没有杀戮、没有战争,新上位的皇帝甚至在达成和解以后没有对上任年幼的小皇帝与年迈的老太后赶尽杀绝,普通百姓、将士们似乎也对于非皇室血脉的新皇毫无道德伦理上的排斥感。站在新的历史角度上,我们回看这段独特的历史,它不可复制的产生自那段特别的时代、特别的英雄。对待陈桥兵变,我们该作何评价呢?对于这次事件的主要人物——赵匡胤,大家又有怎样的解读?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在历史上十分有名,即使是不怎么了解历史的人,也对其略知一二,只说陈桥可能联系不起来,但如果说黄袍加身,多数人便会恍然大悟,毕竟,底下士兵送上一身黄袍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一国之主,如此戏剧化的一幕,常常是人们乐于称道的。
不过,这段历史常常被大家传颂为与历史本来面貌大相径庭的样子,很多人以为是赵匡胤军功卓著,在将士们心中一战封神,而在战后被大家推举为了皇帝。
赵匡胤回到国都后也是如实转述自己是怎样的无奈,在大家热情的追捧下、被递上的黄袍所挟持,实在骑虎难下才只能顺从重将士的推崇,无可奈何才穿上了黄袍。
其实,古往今来,发生在陈桥的这段风云往事时常被文人墨客体味、把玩,各种风格、角度的解读也各具特色,陈桥兵变,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历史巧合?赵匡胤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让我们看看这几种观点吧。
解读一:大将军的夺权阴谋
有史学研究表明,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前,做了一系列十分周全的部署,黄袍加身并非某次国战胜利后将士们群情高涨的众望所归,而是众多部署后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早在兵变前半年,赵匡胤就已经展开了这件事情的谋篇布局。他先是派信任的将领驻守边关,几个月后再借由边境受扰之名调动出军队将士,成功后正常行军,并与官兵将士暂时驻扎在了陈桥驿,直到得到了情况达到预定稳定程度的情报后,才上演了这出历史大戏。
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的吗?这显然不是,史学家们的详细考证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段蓄谋已久的篡位。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在回开封的路上经历了重重阻碍,只不过,当年那些阻碍,已经在宋朝正史编撰者的粉饰下渐渐被大家遗忘,有人说,历史上那些政治上的失败,常常也是历史上的失踪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司马迁所著《涑水记闻》中所记录的韩通本人及妻、子被杀之事,我们便可以嗅到,这段被大家寻常定义为佳话的历史中,那种有你无我、生杀予夺的权力争夺气息。
解读二: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的说法谈到了陈桥之事的时代背景:五代十国。农耕文明下战乱时代的百姓最渴望的是什么?其实是一个极具权威,能够维持国家稳定的强势君主。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才懂得珍惜和平。
同时,在这个年代,对于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在伦理上已经变得十分宽容,甚至可以抛开血缘束缚,更多的